在7月4日这一天,一场极具意义的会议在北京声音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这就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华环保联合会青少年环境友好行动委员会以及声音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智听自然·声动未来”——“声景中国”自然声景保护跨界研讨会。此次会议汇聚了相关领域专家,围绕自然声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展开一系列探索。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秘书长纪力强在致辞时提及,当下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正迈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声景监测这种新兴手段,正好能填补传统生态研究的空白。声景监测简单来说,就是借助技术手段收集和分析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像鸟叫、虫鸣、水流声等,以此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学数据中心主任林聪田着重介绍了“声景中国”项目进展,并发布声景中国智慧监测平台。“声景中国”项目是在多家机构指导下,由国内20余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自然声景与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能力,加强自然声景和声音艺术创作之间的联系,推动自然声景公民科学,最终构建可开放共享的自然声音数据平台。
声音艺术博物馆联合创始人秦思源指出,自然声景是连接科学与艺术的天然纽带。他还对“声景生态公园”本土化实践充满期待,希望能给城市公园赋予更多环保价值,让公众了解当地自然原貌。举例来讲,公园可能原本有独特的鸟鸣声,但因城市开发等原因消失了,通过声景还原就可以让这些声音回来。
中华环保联合会青少年环境友好行动委员会秘书长高锦怡公布了“自然声音守护人”公益行动计划。此计划打算通过三重路径推动公众参与。一是企业共建,联合国内基金会设专项基金,吸引企业参与声景数据库建立和声景艺术共创。二是公众参与,未来会开发公民科学APP,开放公众声纹上传通道。比如大家外出游玩拍到昆虫,用APP传声音,就能丰富数据库。三是青年培养,在高校成立声景社团或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此外,该项目还计划10月在“世界永续发展论坛”发布成果,助推中国和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
最后的圆桌环节重提“跨界”主题。主办方提出“声景中国”项目数据库将采取“科研优先使用 + 公益分级开放”机制,艺术家分享艺术创作中声音收集的方法。这对建立科学、艺术、商业共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颇具意义。
对于像这样通过声景跨界合作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式,你觉得在实际推行中会面临哪些挑战呢 ?快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也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