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曾经人们以为在天然古镇或者人造古镇前支个收费摊子就能轻松挣钱。但事实是,这般轻松盈利的时代已然结束,古镇发展正站在十字路口,面临诸多问题。
近年来,古镇成为网络舆论场持续热点,抱怨和吐槽不断。被吐槽的“古镇”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真古镇却只剩躯壳、没了灵魂,对游客不再有吸引力;一种是拆旧建新时未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老镇大多被拆毁,引人惋惜;还有一种是完全人造古镇,只为商业开发。其中人造古镇投入巨大,收益成谜。
湖南张家界的大庸古城,就是人造古镇失败典型。该项目占地240亩,约22个标准足球场大,投资规模达24.43亿元。自2021年6月试营业后,便持续亏损,额度超10亿元,如今濒临破产,唯一盈利项目是停车场。对于许多地方政府和城投来说,人造古镇和有轨电车曾是大投资项目,现在却成了头疼的“两件套”。
在德令哈市,也有相似情况。新能源车有轨电车项目总投资近10亿元,但该市常住人口仅8.8万人左右。“有轨电车”本是解决市民出行方式之一,不过它对城市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产业规划及出行需求都有严格要求,盲目上马会给财政带来持续压力。德令哈这个项目自建成就未正式运营,现在政府已在考虑“项目处置”问题。
人造古镇和有轨电车项目都有一个“致命伤”。虽说建设之初巨额一次性投资还能承受,但建成后的持续高额运营投入就成了地方财政难以背负之重。当然,并非所有古镇都运营失败,也有一些古镇转型成功,成了可效仿的范本,这些成功经验也是“十字路口的古镇”专题探讨的重要内容。
曾经坐着收钱的古镇时代一去不返。无论是古镇还是有轨电车,盲目建设投资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在今后的项目推进中,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那么,面对如今的困局,究竟该如何找到适合古镇和类似项目的发展道路?欢迎大家留言评论,也请大家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