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昆仑石刻”成为学术界争议的焦点。“昆仑石刻”所在之地位于高原放牧区,此前默默无闻,今年6月却多次登上热搜,小小的石刻转瞬成为学术界争议的风暴眼,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据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辛德勇认为这是“石刻造假新高度”,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宗迪也提出质疑,觉得存在今人伪刻的可能性。不过玛多县副县级驻寺指导员、玛多山水文化研究员华旦在2016年就听说过这处石刻,并于2019 年亲眼所见,他当时很是震撼。当地的多杰南杰从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在这附近放牧,在后面的20多年放牧生涯里,他也经常看到这块石头。今年6月石刻照片在网络流传后,他立马就认了出来。
但围绕着“昆仑石刻”的争议颇多。以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宗迪为代表的质疑者指出,该石刻处在高海拔高寒区域,若经历两千多年,按照自然风化规律,字迹应该严重风化,可如今却较为清晰。他们举例秦泰山刻石、峄山刻石抗风化能力较强但都已严重风化,而“昆仑石刻”风化较轻且主要信息保存完好,这成了很大的疑点。然而当地相关人士和一些曾见证过石刻的人则觉得它具备一定的真实性。玛多县相关人士提到该地区因保护需要,不允许常人进入。而且相关专业人士表示,此处石刻位于人迹罕至的地方,造假还需具备深厚秦汉时期字体研究功底,所以他们觉得不具备造假动机和条件。
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刘保山表示,“昆仑石刻”能引发众人讨论,特殊性在于跟秦始皇相关,“秦始皇”有极高的全民认知度。数位业内专家指出此次出圈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因为如今大家对文物的关注度大大提高了。
考古界和学术界目前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比如7月2 日,仝涛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称倾向于识读为“廿六” 。而最终玛多县石刻是否是“秦始皇遣使采药”遗迹,还需国家权威部门鉴定。至于这块石刻,人们目前也只能从多杰南杰和华旦的讲述中了解到它历史的一些片段,是否有更早的见证者尚不清楚。
这“昆仑石刻”的谜底,或是无数次论证后渐渐揭晓,又或是始终保持神秘,但这也不妨碍考古工作者在探寻真相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放弃。不知道大家觉得“昆仑石刻”是真还是假?赶紧点赞分享,发表你们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