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生已开启暑假模式,暑期儿童安全随即成为重点关注之事。其中,防溺水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文山州在防溺水工作中推进“一乡镇一泳池”项目,效果显著,令人瞩目。
今年,诸多地方针对重点水域的提醒防范升级了高科技手段。有些地区重点加强水域巡检,运用 AI 实时识别野泳、野钓等危险行为,一旦发现便立即喊话驱离,并联动责任单位进行处置。还有些地方则是在获得监护人同意之后,将所在县、乡中小学生的面部信息录入防溺水智能安防系统数据库里。而一旦该系统识别确认有学生进入水边规定的危险区域,警报机制马上启动,同时相关信息会发送至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手机端。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通过技防,也就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能够更精准地开展防溺水的工作。智能化手段无疑为防溺水提升了防控效能,但我们不能仅仅依赖科技手段。实际上在暑期当中,各地更广泛和全面的防溺水安全教育也在持续开展着。
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将儿童防溺水当作重点工作来推进。2024 年 7 月 1 日,《湖南省预防中小学生溺水若干规定》正式实施,湖南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个以立法形式来推进防溺水工作的省份。在该项立法规定中,明确界定了学校和家庭之于防溺水的责任,清晰指出了危险水域预防溺水的主体责任,也详细说明了政府及各个部门在里面的职责,并且强调在推动预防溺水工作时要做到齐抓共管、标本兼治。马亮教授认为,防儿童溺水工作通常涉及十几个甚至二十个部门,湖南通过立法方式让防溺水工作实现了制度化和常态化运行,特别是对部门责任的明确,对于进一步落实各部门职责来说非常关键。
然而,一些偏远地区在防儿童溺水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缺人、缺技术、缺资金等问题。对此,马亮教授指出非常关键的是要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多层级、多主体的投入机制。不能让每个基层都自己去解决问题,各级政府应该共同出资来打造相应的技术平台,从而避免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各地应该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方实际的方法开展防溺水工作。像有一些地方没有条件建设标准化游泳池,那么就可以鼓励村民作为志愿者参与到防溺水工作当中来。
云南文山州推进“一乡镇一泳池”项目就取得非常可观的效果,当地溺水事故数和溺水死亡人数大幅度下降。另外,除了给孩子提供安全的游泳场所之外,文山还常态化地去开展青少年游泳赛事,这样不但保障了泳池的高效运营,筑牢了防溺水的一道防线,还有利于发掘有潜力的游泳体育后备人才。那么在儿童暑期防溺水这件大事上,各地是不是都能够从文山州、湖南省这里吸取经验,因地制宜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大家不妨点赞分享本文,也留下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