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报道,7月9日至10日期间,海城地震50周年地震预测国际学术研讨会于辽宁沈阳盛大举行。这一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的多达300名专家学者参与,共同聚焦于全球大地震成因及地震预测研究这一重点领域。
据悉,地震预测始终是科学界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然而,科学界从未停止在该领域的探索脚步。海城地震作为有史料记载以来人类第一次准确预测并防御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成功案例,为此次研讨会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研究样本。此次会议上,各方专家就全球大地震成因分析、地震预测研究方向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深入研讨了破坏性地震以及地震预测、风险预测等科学问题,以期共同促进该领域研究的发展。
此次研讨会还有另外一项重要成果,那就是解读《中国地震预报发展战略》,并形成且发布大陆(相对于海洋的全球陆地板块)强震预测科学框架——“海城倡议”。此倡议聚焦了三大重点方向,分别为深化地震预测及减轻灾害风险科技创新、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以及改进地震预测实践。这意味着未来各方将携手合力,在深化地震预测等重要方向发力,通过科技创新与实践举措,进一步提升地震科学水平。
在“海城倡议”当中则明确指出,鉴于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极大危害性和不确定性,国际科学界呼吁全球各国加强在地震预测方向的国际合作,开展全球范围的合作,打破科研的壁垒。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倡议明确了地震预测的重要意义和艰巨性,需要全球科学界的智慧力量,去推动地震领域的进步。
研讨会期间,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专门会见了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及美国、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参会代表。双方就深化双多边合作展开对话,并就共同提高全球防震减灾能力达成共识。海城地震为防震减灾研究提供了重要样本,会议也旨在进一步探讨未来的防震减灾工作。
而关于此番海城地震 50 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则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动力学与强震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联合主办。此次会议在地震研究发展道路上,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专家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技术创新,为全球地震灾害的防御以及减灾事业出谋划策,为今后能实现更精准的地震预测和救援铺平道路,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也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