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国家公园及保护地自然教育与社区发展学术交流营在北京林业大学拉开帷幕。参与此次交流营的是来自两岸及港澳的生态自然保护及园林学者,交流营行程将持续4天,意义非凡。
当天的开幕式成为学者们分享研究成果的重要舞台。台北阳明山梯田保护这一实例被摆到大家面前进行讨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陈维斌细致入微地介绍了梯田灌溉系统构造及其所孕育出的独特生态与文化景观。他强调在梯田保护进程中,平衡生态环境和周边社区需求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长远地促进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等现实需求。在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学院副院长李倞教授看来,大陆广袤的土地上存有的众多梯田资源要想得到良好保护和发展,台湾相关的保护模式与实际经验可以说是极具参考意义的。
另一位来自高雄、现担任福建三明学院教师的陈柏成老师也带来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实地考察贵州省黄果树瀑布和台湾台江公园地理区位与人文、生态优势等情况,并进行横纵双向且多个维度的类比分析。他着重提出旅游线路规划影响深远,要最大程度上结合游客体验和环境保护二者。他始终对“线路优化、生态保护、社区发展”三位一体的多赢式旅游设计抱以积极的态度并坚定付诸行动。
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黄志恩重点介绍新界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在生态自然教育方向的创新性举措。北京林业大学的张玉钧教授对香港郊野公园沉浸式设计和环保教育思路大力肯定,表示在他看来正是这一点做得十分出色使它们能够在土地寸土寸金资源非常有限情况下表现出彩儿。黄志恩在与采访的记者谈及最近考察武夷山的体验时赞不绝口,在他心中内地丰富资源就是尚未完全开发的宝藏,如果以香港作为渠道桥梁吸收国际上自然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二者共同合作发展,可以更好将其内在价值体现于世人眼前。
接下来的行程安排也相当紧凑,活动组织方会引导交流营的所有成员陆续走进京城周围像鹫峰、喇叭沟门这些生态体验极佳且保留良好的地域。相信来自不同社会背景和学术视角的科研工作者专家在未来几天面对面“头脑风暴”过程中必然能够碰撞出生态保护智慧创新火花,未来一段时间会为地区生态保护、社会促进、产业共生和谐发展等各个领域有实质推动力量,同时助力两岸以及港澳同胞在自然生态研究交流过程中融合亲情友情!
不知道这样精彩的学术交流营,你有没有兴趣深入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也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