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式消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然而“预付金额难追讨”“拒绝合理退费”等问题却困扰着众多消费者。针对于此,成都市开展了预付式消费纠纷专项整治行动。
7月10日记者获悉,成都市教育局、科技局、文广旅局、卫健委、体育局等五部门将分别出台行动方案,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而且,由成都市统筹推动成立的“成都预付保”平台也即将上线。这些举措旨在规范市场经营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预付式消费领域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商家“卷款跑路”、设置“霸王条款”、收款不退等乱象丛生,既侵害消费者权益,又扰乱市场秩序。今年3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于5月1日起施行,为市场相关方提供了法律指引。而成都也正积极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趁着暑假的节点,成都市相关部门将对学科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培训,以及口腔、美容、健身等领域的预付式消费纠纷制定专项措施,助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次专项行动多管齐下以提升消费者满意度。首先,搭建“成都预付宝”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机构接入以及消费者通过平台消费,实现预付资金全程监管。其次,加强合同监管,保证合同明确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争议纠纷处置及退费办法等。此外,在市级相关部门微信公众号开通 “预付消费维权” 专栏,市级层面建立 “接诉即办” 机制并成立专班加快处置纠纷。同时,常态化开展“爆雷”“冒烟”检测,及时发现并预警风险,曝光违规培训机构。再则,调动行业协会发出合规经营倡议书,促进行业自律。
有关部门也提醒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日常消费时应详细了解经营者情况,选择证照齐全的商家;预付消费务必保留好合同票据凭证,一旦自身权益受损,可拨打12345热线举报。 通过这些行动和消费者的自我防范,预付式消费市场有望更加规范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