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法机构或平台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的现象频发,给消费者带来诸多困扰和风险,不得不引起众人的高度关注!
这类不法手段主要是通过一些虚假宣传技巧来达到诱导消费者办理网络贷款的目的。它们先是在概念表述上混淆视听,就比如说利用言语误差,常用“分期缴费”“分期付款”替换“分期贷款”。很多消费者就会在没有充分搞清楚服务内容以及合同条款的状况下,被有意误导或迷惑着完成线上签字或者刷脸认证,稀里糊涂地就签署了网络贷款合同。据统计,超过60%的上当受骗者是因此类手段掉入陷阱。
而且,在交易过程中,不法分子通过收集个人信息进一步谋取私利。采取诱导填写或者利用技术手段窃取信息的方式,把消费者个人信息转卖给其他机构,结果消费者就面临个人信息被不当使用的危机,这些被泄露的信息常常被用于各种诈骗活动。例如2023年就有上千人因为机构泄露个人信息而遭遇诈骗。
虚假宣传的常见手段还包括欺诈性承诺,许多不法机构或平台宣传“包过拿证”“政策即将变化”“报名有国家助学金奖励”等这类话语,有的甚至承诺就业保障等等诱人内容,以此引诱、催促消费者报名并办理贷款。他们还会刻意在合同内容表述上做手脚,含糊不清地说明条款或者设置对他们有利的苛刻条款,要是消费者想退费就得扣除高额违约金,从而增加了解约成本。
更有甚者,有些机构本身就是“壳公司”,没打算给消费者提供实质性服务,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骗取钱财。在骗取钱财后,他们不但无法提供预想的服务,还会不断更换地址用来逃避监管和法律的制裁。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简直人财两空。
另外,这些机构在利率和收费标准方面也是巧立名目欺诈消费者。它们只是宣传一些表面的、较低的日利率、月利率,关于真正的实际利率、年化利率以及综合借贷成本却一字不提。还有些则是在收费标准的说明上不明不白,刻意对额外费用实施隐瞒行为,等到实际操作时又借“额外服务”“高端定制”、违约金等名号额外收费,使得消费者实际付的利息费用比预想的高出很多。
面对上述各类情况,消费者要提高自我风险防范意识,谨慎应对。在面对任何超出合理范围的高回报、高薪酬宣传时,第一反应就是理性思考并多方面去查证真实性和可靠性。比如一定要通过相关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官方网站去查看机构或者平台有无业务资质、具体经营和服务范畴,避免陷入那些骗贷陷阱。签订合同前必须多方思量,辨别清楚合同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可千万别被诱导话术套牢,在冲动之下就匆忙签约。签订合同时,要仔细研究其中条款,尤其是收费标准、退款政策等内容,任何存疑信息都不能忽视。在处理业务过程中,谨慎处理个人信息,妥善保护个人身份、银行账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如有必要可定期查询账户动态,万一发现个人信息疑似泄露时刻做好挂失等保护财产的准备。
广大消费者真该多学习贷款骗局的常见特点,时刻擦亮眼睛,防止网络贷款诈骗手段的忽悠算计!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遭遇过这样的网络贷款骗局?快点赞、分享这篇文章并在评论区留言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