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邻居冒用他人地址点外卖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此事不仅影响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还涉及到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究竟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该行为又存在怎样的法律风险?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发起该事件的网友李女士居住于青岛市。7 月 3 日,她通过家里的监控设备发现异常。原本送至自家门口的外卖,多次被隔壁 603 室邻居取走。此后,类似情况反复上演,这一连串的事件不得不让她产生怀疑,邻居在冒用她家地址点外卖。为了提醒邻居,她还在门上张贴了警示纸条。
然而邻居并无收敛之意。监控画面显示,邻居依旧照旧冒用。7 月 7 日晚,李女士碰到了给 603 室送餐的骑手。在与骑手的交流中她发现了更多情况。原来订单信息中填写的地址虽为自己家(602 室),但邻居私信骑手要求将外卖“送 603”。随后,她当面向邻居了解情况,对方称是“填错地址”。这一解释实在难以令人信服,李女士在自家及单元楼栋张贴告示,表明若商家和骑手有任何纠纷,应向 603 室负责。同时,她也联系了外卖平台,没想到订单预留的电话号码竟然是空号。
事情发展到此,李女士选择报警。但民警在调解过程中,邻居拒绝道歉,使得事情陷入了僵持之中。这件事经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报道后,引起网民的广泛讨论。
那么,邻居的这种行为在法律层面上有怎样的定论?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邢鑫律师分析后指出,该外卖下单者涉嫌侵害到当事人的隐私权。依据《民法典》第 1032 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这里的隐私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私密空间等。这一解读非常清晰地揭示:邻居填写别人地址,又在门口拦截外卖,已经使当事人私人生活丧失安宁,确已侵犯了其隐私权。
对于面临此类情况的当事人,邢律师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建议。首先要固定好监控、外卖单等相关证据,之后可以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或是通过法院诉讼来维护权益。同时在外卖平台责任这个问题上,像“美团外卖”平台在其用户服务协议中也明确写了,用户不能利用平台侵犯第三方合法权益。
在这种案件频发、网络安全受挑战的时代,这样的案例无疑是给公众一记警钟。当遇到他人恶意利用隐私信息的情况,大家一定要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存好证据,可以先尽量和相关侵权人协商,若协商不一致的话,也可及时依靠警方和专业的法律途径来维护个人权益。另外,外卖平台等相关产业,也要更加重视用户信息的保护,加强审核机制,避免类似侵犯隐私情况再度发生的可能性。目前,这件事具体会有怎样的后续,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关注。那么,假如您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邻居冒用自身地址情况的话,您会怎样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