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筑牢水生态监测技术根基,提升全省水生态监测能力,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由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牵头,精心组织省本级以及11个分中心的众多技术骨干齐聚南昌,共同开展了长江流域(江西段)水生生物集中鉴定工作。此次活动将工作重点放在攻克大型底栖动物分类鉴定技术的难题上,以期为全省的水生态考核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信息和技术支撑。
本次集中鉴定的目标异常明确,就是要把监测根基扎得更稳。大型底栖动物可以说是评估水生态健康状况的一把“核心标尺”。其分类的精准程度,直接影响着监测数据质量和权威性。为达到这一目标,此次鉴定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技术规范操作。参与人员均是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内有一定基础并且具有丰富物种分类知识背景的专业骨干。大家集中起这群优秀的人参加高强度实操集训,就是为了让最终的鉴定结果更加真实、准确和全面,夯实水生态监测的技术基础。
而整个集中鉴定活动在内容安排上,可以说相当科学全面,实现了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和交流互动的三重提升效应。就内容而言主要围绕水生生物采样流程、实验室分类鉴定标准以及关键类群的形态辨别特征等核心知识点展开。活动专门邀请曾参加过去年国家集中鉴定的学员作为资深指导老师和技术过硬的质控专家来把控物种鉴定全过程。实操环节是鉴定队伍能力提升最关键的一环。参与的工作人员们在老师细心指导下通过显微镜,使用统一的经典物种鉴定书籍对常见大型底栖动物进行操作处理。大家在边学边做中迅速掌握摇蚊幼虫头壳消解、压片和制作永久封片等系列技术,能很准确地鉴定常见水生昆虫类群。值得一提的是互动环节,人员之间氛围很热络,大家共同探讨工作里遇到的难点与热点问题,然后互相学习同行的有效做法和经验。
本次鉴定还全程模仿全国水生生物调查的真实流程,现场所用到的样品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其中既有2025年春季长江流域(江西段)新鲜采集到的样品,又有2025年刚收集过来的国控地表水生态监测样品,还有历年留存下来的标本。所有的人员都是在一边鉴定的同时一边学习新的知识和技巧,通过实际操作巩固了相关的分类鉴定方法。通过这次集中鉴定,人员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提高了实际从业水平。
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表示要紧密围绕“十五五”水生态考核要求。计划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尤其要针对一些被发现的明显短板加以改进。具体设想是建立起一个长江江西段底栖动物数据库,从而为未来可能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最基础和最可靠的数据支撑。相信随着计划实施,相关水质监测与生态保护定将有所改善。大家对江西生态监测工作还有什么想说的?不妨留言讨论,也请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