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驱动的孵化器是当下创业投资领域备受关注的模式,它不止关注财务投资,更重视投前和投后系统化的孵化服务,这种服务的效率还影响着投资预期。
投资驱动孵化模式的核心特点在于注重孵化服务与投资的结合,而非仅仅做财务投资。这种模式不把自己等同于风险投资机构,其对孵化服务的重视程度极高,甚至有些情况下不收费,把孵化服务视为投资与企业共建过程部分,最终落实在投资回报率里。国资基金在其中也有独特表现,其目标更倾向战略责任,即在市场低迷期为战略性产业提供早期融资,一些配备基金的孵化器希望争取相对市场化运作的国资基金。
理解这种模式重点要看其投前和投后的工作。在“超前孵化”阶段,核心在于找到有潜力的技术与项目。通常孵化团队(也叫投资团队)会主动出击,通过阅读论文、合作伙伴推荐等渠道提前跟进科学家。例如像中科创星就是在技术早期就介入,当技术有商业化前景时才出手投资,并且这期间并非被动等待,会和科学家就商业化前景进行探讨和共建。在此过程中,孵化器团队还会提供概念验证所需的人力及少量资金,验证商业设想是否可行。期间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项目经理与技术团队密切沟通,设置“里程点”把控进度,周期在6到12个月。
如果项目能顺利通过概念验证,就会进入下一阶段。比如莘泽会跟进更高额度股权投资,并且提供更进一步孵化服务。那些处于技术不成熟阶段的企业由此能获得关键投资与成果转化服务。孵化器也因与企业深度绑定,最大程度激励自身推动企业成长。
因为早期项目几乎都是潜在可能性,所以投资孵化需要多方面的信心作支撑,像对科学家能力、自己孵化能力,还有科创未来的信心,是多方共建事业的过程。有概念验证能力的孵化器甚至还可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开展投孵联动。例如在这一领域,众多孵化器借助概念验证筛选项目并协助融资,展示出这种投资驱动的孵化模式在推动科技创新落地的影响力。那你认为这种投资孵化模式能否让更多有潜力的技术实现商业转化?点个赞、分享起来,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