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汛期来临之际,山区各类突发地质灾害进入易发期,像崩塌、滑坡这种地质灾害就严重威胁着山区生活与出行安全。“北京规划自然资源”为此推出地质灾害系列识灾避险攻略,助力大家掌握识灾、防灾、避险的技能,守护平安。
崩塌,也就是常说的“崩落”“垮塌”或者“山体塌方”,它是陡坡上的岩石或土体受重力作用,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后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现象。山体崩塌并非突然出现,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山体自身就存在一些容易发生崩塌的“先天因素”。坡度大于45°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是形成崩塌的有利地形,一看到这样扭曲的“危险身姿”,就能察觉有崩塌的隐患。而且岩石类型和内部结构影响也很大,有些岩石本身“体弱”,裂缝多,容易垮塌。风化作用也是重要因素,物理风化让岩石胀裂剥落,化学作用改变矿物成分,生物活动加剧破碎,让岩体变得松散脆弱,大大增加崩塌风险。
地震、强降雨、地表水冲刷以及人类活动等外部因素,也常在山体崩塌中推波助澜。强烈的地震会让岩土体结构破坏、位移、松动,容易引发崩塌。强降雨或持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增加岩土体重量,降低粘聚力,促发崩塌。像河流等不断冲刷坡脚,久而久之就侵蚀掏空了坡脚,削弱支撑力。人类的开挖坡脚、露天采矿这些活动,直接破坏了山体平衡,增加了崩塌风险。
山体崩塌虽然突发性强,但也有一些迹象。原有的裂缝会逐渐扩展,或者出现新的裂缝,还会有小块岩土体不时掉落。了解这些信号,对于预防就很有帮助。对居住在临坡房屋内的群众来说,可以暂时从楼下搬到楼上、从后屋搬到前屋住。如果已身处即将崩塌的下方,要迅速向两侧横向逃生,因为崩塌可能连续发生,所以千万不能马上返回现场。
在山区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夏季,掌握山体崩塌的知识,能够读懂事前信号,并采取正确的预防和避险措施尤为重要。了解这些不是多学可有可无的消息,它们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你有没有亲身观察到过山体崩塌之前的异常迹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