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记者就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人工智能 +”列入以及上海此前发布“模塑申城”实施方案一事,提问上海将通过哪些举措实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信委主任张英对此作出了详细解答,揭示了上海推进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的整体计划及具体内容。
上海作为国家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高度重视并积极贯彻“人工智能 +”行动。垂类模型落地存在“窗口期”,上海不失时机地推进“模塑申城”工程,积极构建产业创新与场景赋能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格局。其整体方向是聚焦“生产力工具打造—应用场景深化—支撑体系优化”三个主要层面开展工作。
为促进人工智能发展,上海着手夯实“算力 + 语料”两大要素,大规模智算集群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其目的在于为产业提供普惠算力服务。同时,高质量公共语料平台的构建也在提速,能为各类模型训练提供高水准“燃料”。不仅如此,通过设立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众多创新型企业、高校等可有效降低使用智能算力、语料库等资源的成本。
对先进技术而言,“开源”与“社区”至关重要。上海致力于打造“开源 + 社区”两大载体,不仅利用“开源”打破技术封锁,还凭借社区强化创新合作。由此,上海加快了智能服务商的培育进程,针对不同行业、场景打造出特色服务包,建设起让开发者满意的创新环境。
在应用推广方面,上海着力深化AI新场景布局,拓宽综合性应用场景。上海面向全市广泛征集了50余个城市级示范场景,为各类AI垂类应用提供真实“练兵场”与“实验室”。而且在金融、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针对性地开发了新应用、推出了新工具,以此提升实际运用效率与效果。同时,着眼制造业主战场,目前也在加快制定“AI + 制造”方案,预计在10个制造业方向实现关键突破。
良好的支撑体系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重要保障。在此方面,上海积极推进了相关体系建设。一方面加快建设标准体系,统一模型接口、算力架构等底层标准,同时鼓励本地创新者参与大模型行业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抓紧建立测试验证平台,为各类人工智能模型及产品的应用效果开展专业测试,从而打造出适合中小企业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
上海将延续应用导向原则推动“模塑申城”工程。持续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协作创新体系,进而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百业“样板效应”,全方位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创建更多新兴产业发展机会。你觉得上海这些人工智能赋能举措未来能取得怎样的成效?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