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时分,阳光格外慷慨地把光热倾洒在晒场上,那里新收的麦粒铺展开来,像是金黄绸缎,在微风中微微颤动。这看似平凡的景象,实则蕴含着麦粒生命的奇妙旅程和大自然独特乐章。
早晨,晨露还未消散,农人们便已来到晒场。他们手持榆木锨,像一群勤劳的指挥家,开始翻动着这些新收的麦粒。每扬起一锨,麦粒就在空中化成一道金色弧线,如金色珠帘般簌簌落下。这些麦粒相互碰撞,起初只是零星音符,随着翻动频率增加,渐渐连成了调子。这调子虽不如城市里音乐家演奏的曲子那样悠扬,却自有一份属于乡村、属于夏至的独特韵律。它和远处此起彼伏的蝉鸣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场没有指挥却配合默契的音乐会,谱成了夏至专属的动听乐章。
再仔细听听这些麦粒的声音。它们的声响并非源于一处,整个晒场仿佛都在轻微震颤中发声。年轻饱满的麦粒,声音清脆得就像铃铛,欢快地唱起了青春之歌;而那些历经风雨的老麦,声音则深沉得如同远方传来的闷雷,似乎在低声诉说着它们在泥土里的故事以及成长的艰辛。阳光愈发炽热,它们的歌唱也越发起劲,仿佛在应和着晒场边农人们劳作的欢声笑语。那歌声带着太阳的香气,藏着泥土特有的芬芳记忆。
太阳慢慢西斜,光芒不再那么刺眼。晒场上人渐渐少了,但张老汉还在不紧不慢地翻动着麦粒。这时候,如果有人递上一壶凉茶,他会爽朗地仰头一饮而尽,喉结随着咕咚咕咚的吞咽声上下滑动,那节奏好像和麦粒欢快的歌声产生了一种微妙呼应。当天边云霞变得像被火烧过一样金红时,麦粒的歌声也慢慢低落平缓下来。这时,张老汉就开始把麦粒聚成一个个小山堆,那双满是老茧的手熟练地操作着,金色麦粒在他手底下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
几只有好奇心的麻雀趁着这时候,从旁边槐树上轻巧地飞下来,一小步一小步小心翼翼地靠近麦堆边缘。其中最勇敢的灰麻雀歪着小巧的脑袋,那双晶亮的眼睛紧紧盯着麦粒,时不时伸出小尖嘴啄上一粒,发出轻轻的嗒嗒声,就好像是给麦粒们的歌声打着节拍,别有一番趣味。
等到夕阳把最后一丝余晖收起,星星一颗一颗地偷偷爬上天幕。晒场的麦粒盖上了草帘,它们的歌声好像也渐渐远去,变成了温和柔软的悄悄话。一些人躺在晒场边柔软的草垛上,还能听到轻柔的晚风吹过麦堆发出的沙沙声音。这夜是夏至的夜,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也是这些麦粒集体放声歌唱的难忘时刻。
很快,新的一天到来之后,它们就要开启全新的旅程了。一些麦粒会进入热闹的磨坊,被一点点磨成细腻雪白的面粉,再变成各式各样美味的食品,如柔软的馒头、细长的面条、酥脆的饼干等;还有一些麦粒则会重新回到泥土母亲的怀抱里,生根发芽,孕育新的生命,开启新一轮的成长轮回。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麦粒无论变成什么、身处何方,它们在夏至晒场上那段独特的歌唱经历,还有它们身上所带有的泥土气息、阳光香味和曾经蕴含的乡村故事、生命循环的意义,都会一直留存着,为知道它们故事的人带来无尽的想象和怀想。生活中的你,可曾注意过这些无声却又充满故事的麦粒?不妨有空的时候点个赞,分享一下这篇文章。也请你在评论区里,和大家说说,你对这夏至晒场上充满生命力的麦粒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