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一些地区的形象工程后遗症凸显,这些本该助力地方发展的项目,却成了拖累当地的“发展陷阱”。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地区投资数千万元建设的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后长期闲置;耗资上千万元的政务信息系统,建成便停用,盘活处置皆难。
大量资金被投入到这些华而不实的项目中,使用效率极其低下,严重违背建设初衷。用于建造这些形象工程的资金本可用于民生改善和产业升级,但最后却被大量挤占。重视面子却忽视里子的行事作风,使得这些项目往往忽略了必要的基础设施配套以及产业合理布局,对生态与环境保护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如此做法大大阻碍了地方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惹得群众质疑起地方的治理能力,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深究“形象工程”屡禁不止的根源时,可以发现个别干部扭曲的政绩观是重要祸端。这些干部将个人升迁乃至非法利益看得比地方的长远发展和群众利益更为重要,往往热衷于追求快速看得到成果的“显绩”,而对影响发展质量和能够改善民生的“潜绩”却极少重视。比如,他们可能会集中资金搞一些看起来漂亮的建筑或项目,却不愿意在教育、医疗这些领域投入精力资金。有的地方在干部考核上“唯GDP论”,这种考核方式对他们的做事方法也十分不利。这种政绩考核模式进一步助长了对数字以及面子的功利化追求,使得一些干部热衷于做表面文章,用虚假的数据给自己撑门面,试图赢得上级的关注,进而获得个人晋升机会。
想要根治形象工程现状,须从制度根源入手。一方面,要坚决扭转片面的考核导向,将多项衡量发展质量和民生福祉的关键指标提高比重。这些指标涵盖了民生改善情况、债务风险防控状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等方面。这样一来,干部就不好再只注重表面成绩,忽视实际的发展质量。政府还应强化对重大工程项目的全流程、穿透式监管,保证决策过程公开、透明,让政府的每一笔财政支出都能禁得住监督和历史的检验。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追责制度也是一大要务,用这样的方式减少一些人仅凭个人主观意志而盲目作出短视决策的情况发生。
发展的目的本就是改善民生。地方政府和干部应该时刻以纪法为戒,做到心中始终装着民心,要对当地长远发展抱着负责任的态度来谋划项目以及做各项事情,严格杜绝形象工程再次出现。治理形象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唯有让每位干部把发展地方看成头等大事,同时做好制度方面配套,才能消除“形象工程”这个威胁地方发展的毒瘤,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赢得地区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