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朝阳区南磨房乡百子湾路1号楼前,102户居民迎来了意义非凡的时刻。阔别整整一年后,他们终于回到了那座经过精心改造、面貌焕然一新的家——这栋百子湾地区“最年长”的住宅楼。
百子湾路1号楼,曾是建工木材厂的职工宿舍,这座建于多年前的老楼,已然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随着岁月流逝,大楼出现了诸多问题。卫生间反水串味儿频繁发生,下水道堵塞的状况更是让居民心烦不已。而且,楼体没有保温层,导致冬天寒冷、夏天炎热,使得取暖不仅电费消耗大,效果还不佳。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为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2024年,南磨房乡政府携手北京建工,毅然决定啃下这座老旧楼房改造的“硬骨头”。他们制定了一套“整体周转、全面改造、一次升级”的方案,即让居民整体周转出去,然后全面推进地上楼体加固翻新与地下管网整体更换,并将这两项工作同步实施、一体推进。
从实际的改造可以看到,陈年的上下水管被全部更换,以往堵心的排烟道也更换成了新的。楼体表面还被加上了严密的保温层,这让屋里告别了昔日的冬冷夏热。据了解,北京建工项目负责人王建锋表示,此次改造预计本月中旬,所有居民都将完成回迁。
刚拿到钥匙时,心急的居民们就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熟悉又陌生的家。家住该楼5单元的王桂英大妈格外感慨,她可是1976年建楼时就入住的“元老”。她缓缓地抚摸着崭新的窗户,看着光洁的墙面,眼里满是欢喜与欣慰,她忍不住感慨这像搬了新房一般干净崭新。 “真好,一下儿就豁亮了!”“上下水管全换了,这上水真痛快!” 这些都是居民们直观而真实的感受。
而且相关的费用花费也是让居民关注的一方面。整个改造项目虽然投入甚大,但政府和企业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承受能力,在多方调研与测算后,确定了合理的费用分摊方案。这不仅体现了对居民的关怀,也为老旧楼改造提供了可参考的经济模式。居民对于这样的改造费用设定,满意度较高,大多数居民表示愿意配合改造。
老旧建筑改造并非百子湾路1号楼这一孤例。在许多大城市,像这种建设年代较为久远、设施老化的楼房非常普遍。以往,很多老旧建筑改造受限于资金、施工技术和协调沟通等问题,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而目前,这次百子湾路1号楼的改造,为其他老旧楼改造项目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它不仅为老旧楼如何进行高效的改造提供了一个理想范本,也激励着更多有改造计划的社区加快推进相关改造措施,致力于改善居民们的居住体验。各位读者,你所在的社区有类似的改造项目进行吗,或者你对于老旧楼改造有什么建议?快在评论区说出来,并帮忙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