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的视线聚焦于渤海之滨,一场意义非凡的跨国文化交流正静悄悄地拉开大幕。昨日上午,在“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现场,一处非遗展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摇身一变成为了格外引人注目的“文化客厅”。
这处非遗展区就像一个装满东方宝藏的口袋,囊括了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杨柳青年画以其吉祥如意的画面寓意、泥人张彩塑的活泼灵动的神韵、曾氏华服美轮美奂的精巧工艺,还有中国日报展区极富创意的独特表达,无一不散发着神奇的魅力,惹得各国嘉宾们像被吸铁石吸引般纷纷驻足,不舍离去。
在《连年有余》杨柳青年画前,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中亚教育合作推进工作机制秘书长乌舒洛娃·索菲亚·拉玛扎诺夫娜长时间停留。她轻轻俯身,好像怕惊扰这画中世界一般,用指尖轻轻地抚摸画面。当了解到杨柳青年画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且每一幅作品都历经匠人精心地手工套印、细致地填色后,她脸上满是惊讶,连连称赞其有趣又充满生命力,更对匠人们在数字时代还能坚持传统技艺表达了深深的感动。她觉得,这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精神跨越时间的延续。
在泥人张展区,来自埃及的天津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徐昊阳面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彩塑作品,忍不住发出惊叹。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个孙悟空造型的彩塑,认真观察每一处细节后兴奋地谈到这些泥塑将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完美融合,是文化创新最好的例子。他当下就决定,要把天津的非遗作品介绍给家乡的人们。
乌兹别克斯坦中亚国际研究所副所长舍尔佐德·法伊济耶夫漫步在非遗展区,整个人陶醉其中。他一路举着手机,将每一件展品都记录下来。他深有感触地讲道,这些非遗作品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于天津的全新认知。让大家不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更体会到上合组织国家间文化交流背后蕴含的巨大意义。他坚定地说,在艺术中找到的共鸣能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而这种文化认同才是深化各领域合作的坚固基石。
这场不起眼的非遗“文化客厅”如同一个魔法道具,为各国嘉宾展现了天津丰富多彩的多个维度。非遗,可以说是天津向世界发出的一张极具独特性的名片。在这里,不用语言翻译,因为美是全世界都通用能懂的“语言”。这次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是不同文化的简单相逢,更是一场心灵的邂逅和交流,为推动上合组织国家之间更广泛的合作架起了一道坚实而温暖的文化桥梁。大家说,非遗交流是不是搭建文化沟通桥梁很好的方式?记得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