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备受关注的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事件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7月8日官方通报令人震惊不已,该幼儿园233名幼儿出现血铅异常,而问题源头指向了幼儿园后厨。
原来,幼儿园园长朱某和投资人李某竟同意后厨人员网购明确标识不可食用的彩绘颜料,将其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这直接导致了大量幼儿血铅超标。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对于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来说,铅摄入会对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如此大规模的幼儿血铅异常出现在一家幼儿园,简直是令人惊骇万分。
事件发生后,政府的应对不可谓之不迅速。省级工作专班迅速组建,国家相关部门也即时介入进行指导。一系列措施同时推进,既针对患儿展开全面检测,同时也积极进行医疗救治,这些举措展现出了官方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坚定决心,也让公众对后续情况有了一定信心。
这一恶性事件背后的原因触目惊心,园长和投资人为了“节约成本”,罔顾孩子们的健康,将本应守护孩子健康的后厨,变成了暗藏风险的场所,就像把孩子们推到了危险边缘。这种行径已经严重违反法律,依据《刑法》第144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且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将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司法机关一定要严格依法处理这种直接危害幼儿生命健康的犯罪行为,以给受害家庭一个公正的交代。
幼儿园食品安全监管素来有复杂性,而面对幼儿这个自我保护能力极弱的群体,监管工作难度无疑更大。在这次事件中,有毒颜料从生产源头到幼儿园厨房,最终摆上了孩子们的餐桌,就像一路开了绿灯,毫无阻碍。这自然引发了对监管部门是否尽责的追问,监管链条上必定存在着疏漏,才会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相关部门不能让幼儿的健康为监管漏洞买单,必须守土尽责。应当把《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里的园长负责制落在实处,构建严格的内部管控与考核问责制度,保证从食材采购到食品加工的每个步骤都有记录可查,确保各环节都有人监管负责。监管手段也要创新,技术手段不可或缺,建立起可查可溯的食品原材料溯源体系,对进货食材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监管才能真正有效果,从源头上把控食品安全。
整个社会的力量也必不可少,要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为公众打通便捷的监督举报渠道,对有效举报奖励现金,带动更多家长、教职工等群体参与到监管过程中,让这些人群发现的线索、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处理。
目前,调查还在持续开展,公众也都在期待细节浮出水面。希望孩子们能尽快得到有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我们不妨一起思考:在食品安全监管如此严格的当下,为何类似的幼儿园食品安全悲剧还会发生? 你对此也有自己的思考,请在评论区留言,并点赞、分享文章,让更多人关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