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保密观”公众号披露一起典型商业秘密侵权案例。2020 年 12 月,陕西西安雁塔区检察院接待室内,西某铁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满脸忧虑地讲述,公司技术部门发觉知网的一篇论文与自家新技术如出一辙,这意味着该公司数年来投入 200 余万元的成果竟沦为全网可查信息。
西某公司是一家主营铁路、船舶等运输设备制造的科技型企业。2016 年,其“某运行控制系统设备”项目立项,并和其他单位联合研发。按照协议,研发中的技术信息与成果都作为商业秘密保护。该公司采取了多种严格的保密举措,包括订立保密制度,让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将内外网隔离开来,禁止携带手机进入工作场所等。
将这项凝聚大量心血和资金的项目拖入危险境地的是曾任公司软件工程师的郝某。2015 年 6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间,郝某参与该项目研发。他竟利用职务之便,靠 U 盘拷贝、手机拍摄等方式,窃取项目设计开发文档、关键设备及参数等内容。而他做这一切,为的是撰写硕士毕业论文《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这篇论文在知网、万方数据等平台公开发布后,被大量浏览、下载。
这看似简单的文章发布行为,实则给西某公司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公司研究项目相关技术因此被公开,这使得企业失去了专利申请所需的新颖性,后续的专利申请、项目立项工作也遭到重创。知识产权领域中,专利新颖性是申请专利的基本条件,一旦失去,便难以获得有效的专利保护。所以,西某公司遭受的损失是难以计量的。
郝某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公司的保密协议,已涉嫌侵犯商业秘密。2024 年 5 月 24 日,雁塔区检察院以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对其提起公诉。最终,7 月 22 日,法院判决郝某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 2 万元。
这起案件给企业和个人都敲响了警钟。企业在注重研发创新的同时,更要加强商业秘密的保护,完善保密制度与措施。员工也应增强法律意识,恪守职业道德与保密约定,切记莫因一时私利而触犯法律红线。此案对于大众理解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提升法律意识方面,给予了很实际的警示例子。不知在大家日常生活里,有碰到过类似侵犯商业秘密的情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