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消息,为了推进“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探索构建校馆协同育人机制,与刘肩三教育纪念馆携手,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这一探索校馆协同育人可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当前各地都在探索更为有效的思政教育方式,时代呼唤高校思政教育新机制,这是“天时”;通过校馆协同育人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具有很大的探索价值和教育意义,此为“地利”;这一举措受到包括刘肩三长孙刘同颜在内的多方支持、合作顺利,是为“人和”。
从实践内容来看,学校联合建设优质教学平台,开展特色实践活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贯通。一方面,院校有专业教师和系统知识做后盾。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都能精准输送思政养分。另一方面,刘肩三教育纪念馆的历史建筑、珍贵文物承载了历史事件与文化意义,成为了生动的教育教材。
为提升实践效果,校馆在教学形式上苦下功夫。学院组织学生走进纪念馆,或参观展馆接触实物资料、文物展览,了解烈士生平;或倾听讲解接受历史熏陶,追寻、感悟革命先辈曾经的光辉与付出;或参加专题讲座学习理论知识,获取严谨的学术阐释。这样既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的局限,又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让红色精神教育更加充实立体。
而通过校馆协同育人的深化和拓展,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成效。首先思政育人方面,学生从被动听转变为主动学、用心悟。对红色革命精神理解更加深刻和内化,红色文化也在一代代人中得以传承发扬。其次从社会层面讲,借助校馆结合和多元化教育形式,红色记忆也更好地融入到了当代社会文化。还有,纪念馆作为文化展示的窗口,极大提高了红色文化传播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教育系统的单打独斗,更是全社会携手传承红色精神的有力见证——学生在其中不仅是感受者,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发声器”与参与者。校馆合作也带动了学校与地方文化资源保护、文旅发展的连接互动。可以说,校馆协同育人已成为打造“大思政课”的坚实基石。这种教育新模式,不仅提供了多元化教学体验、促进了红色基因传承,对于当代教育和社会文明发展,更是一种启发性指引。未来,它会怎样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有理想、敢担当、善作为的接班人,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