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假期来临,“孩子谁来看”的难题总会困扰着众多学生家长。不过,海南多地近期上线的“爱心托管站”,俨然成了学生家长们的“福音”。
“爱心托管站”堪称孩子们在假期中的避风港与充满活力的成长乐园。在那里,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旨在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乐”的活动。从安全自护知识的传授,能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到爱国主义教育熏陶,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再到法治宣传普及,让他们知法守法;还有文体实践锻炼,增强体质;以及作业辅导的耐心解答,助力学业,全方位促进孩子发展。
这种“安全托管 + 素质提升”,被大家称为“官方带娃”的模式有着很强的社会价值。它通过有效解决家长们假期带娃难题,解决了社会普遍存在的家长痛点,在促进儿童成长、分担家长压力层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较于传统的托管机构或兴趣班,“官方带娃”具有突出优势。从政府支持上看,由政府主导建立“官方带娃”体系,在全市乡镇和街道设置多个托管站点,力求让更多地方的孩子和家长都可以参与,保证广泛覆盖与教育权利的平等。公益属性方面,带有公益性质的这些服务会极大程度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使得普通家庭更容易接受和使用这项服务。课程设计更完善,丰富多样化的托管班所提供的多种课程以及其包含的趣味性,能助力孩子实现多方面进步。
“官方带娃”在国内已有不少地方率先做出尝试。在成都的社区依靠丰富的本地文化资产 ,积极建设特色课程,比如蜀绣、川剧变脸,让孩子们不仅在文化活动中获得成长也加深文化自信。在江浙地区,为满足不同儿童成长的诉求,他们在个性服务建设上表现较好。当地经常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联合开展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广东等地则重视师资建设,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支持老师们参与托管工作,从而能够合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为了能让“官方带娃”体系愈发完善 ,“爱心托管站”尚需要进行多方改进。政府与社会都应该参与支持这个服务。政府应该鼓励教师资源引入,并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有生力量加入。社区在管理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社区居民的诉求表达机制,增强这项服务在群众中的影响。评价与反馈也是需要考虑的内容,建立评价系统能够让托管的供给和学生或者家长的期待更加呼应。
通过学习已有托管体系建设经验以及各个单位和组织的不懈奋斗,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公益性“爱心托管站”逐渐出现,不断满足孩子成长中的各种诉求。孩子们将拥有一个更加有乐趣、有知识、充满安全保障的假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