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时期,教育部下达要求,各地高校需加快实施年度“宏志助航计划”,力保为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这项计划对于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推动高校就业工作至关重要。
“宏志助航计划”针对的是有就业意愿但未落实毕业去向的毕业生。各地高校被要求为他们建立实名帮扶台账,并且与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协同合作。在毕业生离校前,还会精准推荐 3 至 5 个针对性强的岗位。此外,高校还得到支持组织有意愿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参加职业能力技能培训,同时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吴爱华透露,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实施的“宏志助航计划”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2025 届毕业生已有 10 万人接受了培训。而且,在培训期间举办的“宏志助航”专场招聘活动达一千多场,提供岗位数量高达 110 多万个。教育部也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扩大地方的“宏志助航计划”项目培训规模,目标就是让毕业生尽早就业。
从实际事例来看,多地高校积极打造“宏志助航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这些高校大力挖掘校内外的资源,开展从毕业生求职到最终就业的全流程培训,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求职竞争力。
比如长沙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刘馨予求职初期颇不顺利。由于缺乏对个人优势和行业情况的系统认识,她几次求职都遭遇挫折。学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老师了解情况后,为其介绍了学校“宏志助航计划”的就业帮扶政策,还推荐使用“学长学姐去哪儿”求职就业咨询系统。刘馨予借此找到了在电力企业工作的学姐冉佳敏,与其一对一在线请教受益良多,最终在毕业前签约心仪企业。
广西师范大学也积极行动。学校为助力困难群体毕业生尽早就业,采用筛查+动态跟踪模式,努力破解“识别难、提升难、匹配难、保障难”等问题。化学与药学学院毕业生黄小音家境困难,被学校纳入重点帮扶对象且量身定制就业辅导方案。她参加“宏志助航计划”培训班后,清晰了解自身优劣势,还掌握了调节求职焦虑情绪的方法,能更乐观应对挑战。学校还联合地方人社部门打造政校协同育人平台,在校园设置就业服务站,将优质岗位与培训服务精准送达学生身边。
大家认为“宏志助航计划”在实际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继续优化完善?如果你觉得文章有用,欢迎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