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的水声语义通信验证系统实现了公里级水声信道视频传输,打破水下百米难传视频的传统观念。这一成果仅是西电在人工智能领域科研成就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西电在人工智能理论与交叉应用等领域厚积薄发,成果丰硕。
西电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建设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历经多年探索,2017年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到2024年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这些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汇聚了强大动力。
依托西电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优势,人工智能学院以“智能 + 电子信息”为特色,精心打造了“交叉融合,分类培养,开放创新”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执行院长侯彪解读,一方面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从基础理论、工程实现和领域交叉三个维度制订差异化培养路径,构建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为强化学生实战能力,搭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双驱动实践创新平台,打造特色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与校企协同育人格局。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西电人工智能学院将AI深度融入其中。通过把AI技术运用到教学管理方方面面,让师生亲身感受到AI带来的变革。此外,学院紧密对接高分工程、探月工程等国家和国防重大需求,在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领域持续钻研,攻克一系列难题并取得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 。
为了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院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工业大模型落地、破解电磁信号等实际项目,在实践中锻炼核心能力。教授唐旭提及的校企协同、本硕博一体的递阶式科研实践培养模式,不仅发挥了校企双方优势,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还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
实践体系构建是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抓手。西电人工智能学院与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展开“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建设,合作开发产教融合课程、实践体系。同时开展“智能星·灿星计划”实训项目,组织“智能星”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小车大赛等活动,为学生的科研和工程能力提升提供更多机会。
西电人工智能学院把目光聚焦于无人集群、专用领域大模型等前沿方向,集中精力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为人工智能领域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