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商务部网站发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答记者问”,这一事件备受各方关注。背后的原因,源于欧盟方面近期对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其医疗器械公共采购做出限制,中方此举是相对应的回应。
当地时间2025年6月2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其医疗器械公共采购,持续在公共采购领域给中国企业设置壁垒。此前,欧盟成员国依据《国际采购工具》投票决定,禁止中国医疗器械制造商未来5年内参与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欧盟公共采购项目招标。欧盟中国商会7月2日发表声明,对欧盟拟用《国际采购工具》对中资企业采取限制性措施表示严重关切。该商会认为,《国际采购工具》是欧方单边工具,这种做法有针对性,释放出令人担忧的信号,不仅加剧了中欧经贸关系的复杂性,还违反了欧盟提倡的开放市场和公平竞争原则。该商会敦促欧方重新审视这些惩罚性措施的必要性和长远影响,不要将政策工具变成贸易壁垒。
鉴于欧盟的上述举措,中方亦采取行动。经批准,7月6日财政部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决定对部分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措施只针对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在华欧资企业生产产品不受影响。
具体措施方面,采购人采购预算金额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具体品目清单有附件说明),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在履行法定程序后,应排除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参与。对于参与的非欧盟企业,其提供的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占比不能超过项目合同总金额的50%。
此次中方的措施,是在全球经济秩序遭受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做出的。欧方罔顾中国释放的善意与诚意,单边采取限制措施,构建新的保护主义壁垒。欧方6月的决定没充分考虑当前背景,已对中欧多年来在医疗领域积累的互信与合作基础造成了冲击。
从长远来看,这种贸易限制举措可能会影响中欧在医疗器械领域的正常贸易与合作。究竟后续中欧双方在医疗器械采购等贸易方面将如何发展,是否能够通过协商等方式解决当前的贸易争端,让医疗器械市场重回有序开放的局面,值得持续关注。对广大对这事感兴趣的朋友来说,关注事件的后续进展,能更好地了解全球经贸领域的新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