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短视频平台成为大众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渠道,然而,医疗科普领域却乱象丛生。张晓晔曾看到一条看似专业的“那些你以为正常实际却有病的行为”短视频,发布者还有“某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资质认证,但她按视频内容对照症状到医院检查,却未查出病症。这不是个例,“上海网络辟谣”曾刊文提醒,一些平台认证过的医生也会发布伪科普信息。
近年来,大量医疗科普类内容涌现,《2024抖音健康年度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平台新增1.3万名医疗专业科普创作者和370万条科普视频,收获30亿次点赞和19.3亿次收藏。可这类专业性强且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的内容,并非都真实可信。
为博流量跨专业发言是出现伪科普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些医生出于追求流量等因素,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言,就极易产生缺乏科学依据的科普内容。例如部分医生在短视频平台发表言过其实、危言耸听的内容,不但误导患者,损害自身和医生群体的职业形象,还违背了做科普的初衷。
不规范的MCN机构介入也是产生伪科普的因素。由于工作繁忙和缺乏自媒体运营技巧,不少医生会与MCN机构签约代运营账号。视频的主题、文案、剪辑等多由机构控制,医生本人只能起到出镜的作用,难以完全掌控内容。如某机构宣称账号主体是平台认证的公立三甲医院医生,可让各科室医生为产品背书,但这种介入可能导致账号发布的科普内容不规范。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医院及相关部门存在监管盲区。实际执行中,平台审核机制和处罚力度不足,无法有效过滤伪科普信息;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缺位,科室对签约机构代运营账号过程监控不足,导致医生缺乏实际掌控权,使得医疗健康科普秩序受到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专业人士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步要完善政策规范,有关部门可以出台更加细致可操作的医疗科普规范政策,明确界限和规范,在面对伪科普时有法可依。第二步要强化平台责任,平台需要优化审核机制,提高审核人员的专业水平,严格识别伪科普信息,并加大对发布伪科普者的处罚力度。最后要推动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医院可设立专业科普部门或团队,减轻医生科普压力,为从事科普的医生做好服务,同时加强对代运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让他们更好地传递真实有效的医学知识。
通过这些努力能否减少网络中的医疗伪科普?快来一起讨论,也记得点赞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