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阳7月4日有重磅消息传来。贵州,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可谓硕果累累。绿色经济占比将近48%,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傲居全国前列,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更是位居全国之首,且全国第一个实行项目环境影响预评估,还有贵阳和赤水荣膺联合国“自然城市”称号。
一直以来,贵州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重大任务、民生工程与发展问题去对待。以“试验”示范的果敢之气开拓创新,以“先行”引领的豪迈姿态进行改革实践。在此过程中,贵州不仅实现了“后发赶超”,生态环境质量也稳稳保持在全国的优良前列,妥妥地走出了一条“高颜值”与“高质量”并进的绿色发展金光大道。
说起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那可是个不得不提的存在。自2009年起,由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佳绩而孕育产生的这一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已在贵州成功举办了12届。在这10多年里,该论坛积极回应着国际社会对生态文明热点问题的关切之情。它像一座桥,搭建起了全球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的通道;它似一扇门,打开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机遇大门;它如一条路,开辟出了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共赢的崭新路径,它已然成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转型的关键平台与重要窗口。
贵州在“碳达峰十大行动”推进上稳扎稳打,坚决不让“两高一低”项目盲目泛滥。在经济发展上也不含糊,一边积极推进“富矿精开”与“电动贵州”建设,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飞速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一边大力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产业。如今,绿色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占比约达48%。在旅游方面,深入实施“四大行动”,促成了旅游与生态产业的携手融合。并且,全力以赴实施城乡生态环保设施补短板等“四大攻坚突破”,像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2项工程更是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的优秀案例。
在技术规范制定上也是成果斐然。贵州研究制定了诸如磷石膏无害化用于矿山生态修复、煤矸石填沟造地等技术规范指南,让磷石膏综合利用率稳居全国领先水平。环境风险防控上建立了“八体系一平台”,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从未懈怠,还创建起自然保护地生态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线索处理处置工作机制,此经验被生态环境部当作典型推广。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行动亦在有序推进,现在贵州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已有4处,位列全国第一。生态示范创建方面有13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同时它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不断加码,协同助力武陵山区保护修复之工程,自身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和生物丰富度在全国排第4。
在贵州的这场生态文明建设盛宴中,您更觉得哪个成果最为突出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