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于7月3日发布消息称,湖南祁阳市38.5万亩早稻如今已开镰收割。此番景象,不仅是农业生产中的常规节奏,更是当地积极推广良种良法高产技术、推进单产提升行动的显著成果体现。
近年来,祁阳市为提高水稻单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计划。今年,该市被纳入全国2025年水稻单产提升整县制推进县,此荣誉是对其农业发展的认可,也激励着该地不断探索提高粮食产量之法。该市布局了5个万亩高产片、14个千亩示范方以及41个百亩攻关田,旨在通过规模效应和示范引领,探索出更佳生产模式与技术,带动整体水稻产量提升。
在实际生产方面,集中推广良种良法高产技术是提升单产的关键。以祁阳市肖家镇万亩双季稻示范片为例,当地农户通过与专家的密切合作,采用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稻种,配合科学种植方法,并贯彻“一促多喷”等技术,极大提高了水稻亩产量。经实际测算,今年早稻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611.75公斤,相较于去年增长了10.29%。这样的数据增长,不仅意味着农户增加了收入,更代表着当地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与进步。
实现水稻单产提升不只是依靠先进的种植技术,田间实际操作中的全程机械化也十分重要。在祁阳市肖家镇的早稻田里,就看到两台大型收割机同时作业,当稻谷脱粒后直接转运至运输车上,秸秆则立即粉碎还田,形成了一套完整、高效的生产流程。这种高效农业生产模式,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还用秸秆变废为宝,成为晚稻生长所需的天然生物肥料,真正实现了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当地种粮大户刘定付在分享自己的种植体验时说到,他今年种植了500多亩早稻,天气与降水都适宜水稻生长,让他尝到了丰收喜悦。与以往相比,今年他家早稻平均每亩增产110斤以上,增收130多元。从个体角度看这是收入的显著增加;从整体上看,预示着祁阳市整个粮食产业将迈入新的阶段。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试验站站长李冬初表示,当地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与田间长势,会针对性采取“一促多喷”等技术,并借助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长年种植紫云英绿肥来维持土壤地力。这些措施使得祁阳水稻的高产获得了保障,也是推进全国水稻单产提升迈出了重要一步。
此次祁阳市早稻的开镰收割,为人们呈现出是一幅农业现代化蓝图。合理的政策引导、先进技术、绿色环保发展理念以及农科人的辛勤付出,构建了这个丰收年的基础。随着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相信这样的场景将会更加普遍,保障人们的粮食安全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宏图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