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在陈寅恪先生故里——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一场以陈寅恪先生为主题的盛会成功举办,引发了广泛关注。众多学者和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陈寅恪先生的学术观点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此次活动的举行,具有非凡的深远意义。
7月2日,江西九江修水县见证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百年华诞的盛事。陈寅恪先生的故里有幸成为这一纪念活动的举办场所。众多学者专家从北京、广东、江西等地齐聚一堂。此次纪念活动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精心策划,并由修水县政府与清华大学江西校友会共同负责执行。各参与方紧密合作,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活动也显现出庄严而隆重的气氛。
陈寅恪,生于公元1890年,被誉为一位多才多艺的国学大师,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历史学、古典文学、语言学以及诗歌等多个学术分支。陈氏家族同样涌现出众多杰出人士,其祖父陈宝箴身为晚清维新派的重要官员,父亲陈三立以诗人身份享有盛名,长兄陈衡恪是近代著名的画家,侄儿陈封怀在植物学领域颇具造诣,并且是中国植物园的创始人之一。陈氏家族的这五位杰出成员,在中国现代史上堪称罕见的具有文化底蕴的世家。
赵金刚,作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和国学研究院院长助理,明确指出陈寅恪是学院“四大导师”中的核心人物。在学术立场方面,陈寅恪与其他导师有所区别,他更偏好运用比较研究和跨文化视角。尽管其研究方法受到了德国东方学的影响,但他始终坚决捍卫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一观点充分展现了他对民族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层面上的独到见解,他深入领悟了民族文化在这一领域的丰富内涵。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历史系教授阿风指出,陈寅恪不仅在传统新学、旧学方面接受了严格训练,而且精通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这些技巧的运用是他取得杰出史学成就的关键所在。阿风教授指出,历史研究者需借鉴陈寅恪的史学研究成果,着力研究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剖析中国历史的发展特点,同时积极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九江市委常委兼市委宣传部部长孙金淼指出,尽管陈寅恪早年离开家乡,远赴海外深造,但他对祖国的感情始终如一,以实际行动贯彻“吸收外来学术,坚守民族根本”的人文理念。同时,当地政府正计划对“陈门五杰”这一文化遗产进行详尽研究,力求挖掘其时代意义,并致力于讲述中国的故事。
郑庆华,现任修水县委书记,他指出,陈寅恪无论身在何处,始终自称江西义宁州人,对家乡修水抱有深厚的感情。他真挚地期望,各位嘉宾能够通过深入探究陈寅恪的生平,进而深入修水,了解修水,从而对修水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本次活动的举办,使我们对陈寅恪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关于这一点,我们不禁思考,陈寅恪先生的学术见解在当前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能够提供哪些实质性的启示?我们热切期盼各位的积极参与讨论,同时,我们也衷心邀请您点赞,以表达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