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商贸名城,再次传来了交通建设的利好消息。地铁十二号线的东段和西段即将迎来正式的开通与运营。这条全新的交通动脉,似乎为城市的繁荣和进步注入了新的生机与动力。
近期,广州地铁十二号线东段正式开始运营,线路起点设在二沙岛,终点位于大学城南。与此同时,西段线路也同步投入运营,起点在浔峰岗,终点到达广州体育馆。该线路全长28.8公里,设有18座车站,其中包括7座换乘站。线路的施工任务由中国交建主导的联合体负责,涉及土建工程和轨道铺设等多个施工环节。
在建设过程中,该线路面临了诸多挑战。它必须多次潜行于珠江水底,横跨众多河流,绕避众多高架桥梁,同时还要穿越地质断裂带、采空区以及文物保护区。广州的地质条件尤为复杂,线路还需穿越正在运行的地铁线路,并在“江心岛”上建设车站。此外,车站的设计深度最深可达13层,这些因素都对建设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二沙岛站位于广州市发展公园之中,该站点位于“江心岛”之上,其地质结构相对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团队遭遇了如砂层成槽等挑战。此外,周边环境亦较为脆弱,且渣土外运面临一定的约束。为应对这些挑战,建设团队对施工计划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从中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他们对管线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在短短3个半月内,顺利完成了211幅地连墙的施工任务,这一完成速度比既定计划提前了整整35天。
赤岗站作为全线最深的站点,其主体结构坐落于地下四层,而远期规划的换乘区更是延伸至地下六层,深度达到41米。施工过程中,北侧结构对河涌造成了一定影响。为此,建设团队采纳了模袋混凝土技术,取代了传统的网喷护坡工艺。这一调整不仅有效控制了冲刷,同时也确保了环境保护。他们运用了创新的“盖洞法”密贴技术,并且该技术成功应对了暗挖作业过程中面临的高风险挑战。
广州地质条件复杂且多变,为此,建设团队引入了多项创新技术以应对各种挑战。以广州体育馆站至景泰站之间的隧道为例,该隧道全长达到457米,其中溶洞的发现率达到了42.5%,且上方共有68条管线。面对这一复杂情况,施工团队采用了外径为11.71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榕通号”进行隧道施工,同时配合使用地质雷达等先进探测技术。
经过六年持续奋斗,广州地铁十二号线成功战胜重重挑战,圆满实现了通车目标。这一成就显著增强了市民的出行便捷度,同时有力促进了城市不同区域的交流与合作。
您如何看待广州地铁12号线正式投入运营后,它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可能引发的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