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期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一团十一连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收割场景;该地实行了“麦棉+西瓜”的立体种植模式,该模式新颖独特;此创新举措有效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同时大幅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在十一团十一连的麦田中,金黄色的麦浪随着微风波动,多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进行作业。小麦陆续被收割后,原本的翠绿色棉苗开始在地表显现。种植户王革文正忙着进行滴灌系统的施肥准备工作,目的是为了为即将到来的“棉花与西瓜”种植的田间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该地块实施了“一地三收”的种植策略,这一策略是对传统“小麦套种”技术的优化与进步。具体实施过程涵盖: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冬小麦,接着在次年的5月底进行棉花套种,随后在6月初于棉花种植带间移植西瓜,目的是确保三种作物能够科学合理地共同生长。刘龙庆,一名农业技术专家,提出该模式有利于作物满足各自的生长需求,并且这种模式还促进了作物间的和谐共生。
依据计算数据,该新型农业种植技术使得每亩农田的产出价值比传统冬小麦与玉米轮作方法高出约800元。以王革文的70亩试验田为例,仅以西瓜种植为例,每亩种植200株,每株产量达到10公斤,依据企业给出的1.75元/公斤的最低购买价格,便能够获得显著的收入。据此推算,每亩的综合收益预计可达1500元。
十一团与多个省市的企事业单位达成了订单农业的合作关系,这些单位为合作方提供了种子及技术支持。在专业指导的辅助下,种植户们的信心得到了显著增强。王革文指出,这种合作模式有效地减少了种植过程中的风险,并确保了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
十一团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带,其耕地面积超过一万亩,主要由沙质土壤构成。尽管这些土地表面看起来贫瘠,但它们实际上为棉花、西瓜等作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得益于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土壤透气性,这些作物的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这种土壤的独特特性,为当地特色农业的兴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邓融涛,该团农业与林业草原中心的技术人员,指出:“‘麦棉+西瓜’这一种植方式,节水且高效,值得推广。”此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的使用效率,还为沙漠边缘地区的农业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展望未来,该模式有望激发农户增加收入,推动财富的积累,并使沙漠边缘的土地焕发新生。
这种新型农业种植模式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在推广与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何种挑战,目前尚无确切信息。我们热切希望各位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同时,恳请您为本文点赞并转发,以此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共同探讨这片土地上农业创新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