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虽未丢失,却不幸遭遇了跨地域的盗刷,损失金额已超过百万;同时,新型诈骗手段不断涌现,使得防范变得尤为困难。近期,此类案件频发,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近期,一起令人震惊的信用卡盗刷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在该事件中,众多受害者并未丢失或复制自己的信用卡,但他们的账户资金却在短短48小时内,在异地连续被非法消费,总金额高达一百万元以上。一位受害者回忆道,当他收到信用卡消费的短信时,他既感到焦虑又感到困惑。尽管他已设置了支付密码,并且从未踏足过盗刷发生地海口。
检察官指出,部分犯罪集团将受害者的信用卡与个人电子钱包进行关联,并对其集中进行非法消费。自2023年1月份起,黎某和刘某开始联手策划犯罪。他们通过发送钓鱼短信窃取相关信息,并将信用卡信息与具备NFC功能的手机电子钱包进行绑定,使手机成为信用卡的“实体替代品”。
电子钱包远程绑定失窃事件频发,利用屏幕共享技术实施空中盗刷亦较为普遍。今年二月,江苏南京的周女士不幸成为这类诈骗的受害者。她被谎称“抖音百万保障”服务即将失效的信息诱导,先是下载了“银联会议”应用程序,随后其手机被远程控制。不久之后,她被诱导下载了一款与“云闪付”相似的软件“Unipay”,这导致了她的银行卡信息被远程窃取。
李臻,作为信息通信行业反诈中心的专家,强调指出,在新型诈骗案例中,犯罪分子会诱导受害者将银行卡贴近具备NFC支付功能的手机,并通过木马软件实时将交易数据传输至其个人手机,紧接着,他们会将手机贴近POS机进行支付操作,最终实现盗刷目的。
北京系列盗刷案件得以破获,涉事企业随即对相关电子钱包进行了升级,旨在防止用户将非本人持有的银行卡与电子钱包进行关联。此外,中国银联也发布了官方通告,明确声明“银联会议”以及“中银会议”等均为欺诈性软件。
通过分析案例,我们发现骗子得手的关键因素是利用钓鱼网站或屏幕共享技术窃取了受害者的银行卡卡号、短信验证码等核心信息。因此,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变得尤为迫切。在日常生活里,公众需保持高度警觉,避免随意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并且不应轻易与陌生人进行屏幕共享操作。
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遇到过看似钓鱼的短信,或是诱导下载软件的信息?欢迎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相关经历,同时,别忘了为这篇文章点赞并予以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