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频繁发生多起市民遭受诈骗的事件,这些诈骗案多因市民对陌生客服的不加甄别而轻信,进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类诈骗行为在各地普遍存在,引发了公众的普遍担忧。
当天,居住在上海的居民张女士接到了一个未知的电话号码打来的来电。来电者自称是“抖音客服”。通话中,对方向张女士说明,由于操作失误,她不小心办理了保险。若不及时取消订阅,张女士每月将需承担2000元的保险费用。在来电者的引导下,张女士,一位对智能手机操作不太熟练的用户,首先将她的储蓄资金转入了另一张银行卡,随后遵照对方指示安装了屏幕共享软件。不久,张女士的手机屏幕突然变暗。幸运的是,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及时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过程中,张女士的60万元存款已被全部转入那张银行卡。
陈阿婆,上海市民,接到一通假冒“银联客服”的来电。对方声称她的银行卡新增了一项高额收费服务,并指导她如何取消。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陈阿婆遵照指示,从账户中取出了38万元。此外,为获取人脸识别权限,诈骗者还要求她手持手机,对着镜子拍照。幸运的是,银行迅速发现了这起异常交易,并立即启动了应急程序,成功拦截了交易,防止了潜在损失的发生。这主要是因为诈骗分子已远程操控,并开启了电话转接功能,这一举动导致银行和民警难以与陈阿婆取得有效联系。
上海刑侦总队二支队的民警黄力乾指出,犯罪分子常采取的一种手段是假扮成抖音、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平台的客服。这些平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其欺骗性和迷惑性较高,使得受害者更容易陷入骗局。一旦取得受害者的信任,他们便以协助处理业务退订、身份验证等为由,诱导受害者下载特定的应用程序。
警方提醒,当接到来自陌生客服的来电,并要求下载诸如远程协助、远程认证等不熟悉的软件时,公众应保持高度警惕。针对此情况,警方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将手机设置为飞行模式;其次,关闭数据流量;或者,直接将手机关机。这些措施旨在阻止骗子利用手机进行转账操作,从而有效避免财产损失。
此类电信网络诈骗行为造成了众多市民的财产损失,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张女士、陈阿婆等案例并非孤立现象,它们对民众日常生活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秩序和信任机制。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段不断进化,使得众多缺乏防范意识的人难以有效抵御此类诈骗。
公众需主动增强警惕性,对待来历不明的客服来电需持谨慎立场。一旦遭遇可疑情形,应立即与警方或相应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以寻求支援。同时,相关部门亦需强化宣传教育,提升公众辨别诈骗技巧的技能,共同营造一个全社会齐心协力抵御电信网络诈骗的积极氛围。
你是否遭遇过那些不期而至的客服来电?面对此类现象,你又是如何处理的?敬请于评论区分享你的亲身经历和看法。同时,欢迎点赞及转发,以帮助更多人士增强自我防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