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多地遭遇了明显的高温天气,这一情况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这股强烈的高温,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又将引发哪些影响?接下来的内容将为您一一揭示。
自6月份起,华北平原地区遭受了高温的连绵袭击。众多区域如同被置于“大烤箱”内,迎来了猛烈的日照。在这些区域中,部分地区的气温峰值已突破40℃,甚至有监测站记录到的地表温度高达70℃。气象专家指出,新疆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省等地的高温天数显著增多。
近期,我国北方多地遭受了剧烈的高温侵袭。这一情况是由光照加热和暖气团输送两种效应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在大陆暖高压脊的作用下,华北、东北等地区天气晴朗且干燥,光照加热使得气温急剧攀升,而暖高压脊输送的干燥热空气又进一步提升了气温。在这种气候背景下,高温的降临显得既迅速又出乎意料。
气象数据表明,截至6月24日,我国多数省会城市、首府及直辖市已遭受高温侵袭(气温升至或超35℃),且多数城市的高温出现时间比往年更早。分析近年气候走向,高温提前的现象日益增多。这一变化暗示着气候正经历细微的调整,炎热的夏季天气正逐步提前出现。
近六十年气温记录揭示,众多城市的高温天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以兰州、太原等城市为例,其高温天数明显增多,且在2011至2020年间达到了历史最高值。相较上世纪70年代,福州、上海等城市近十年的年均高温天数增长了超过10天。这一变化趋势反映出高温天气的发生频率正在逐步上升。
自今年六月以来,四川盆地经历了频繁且强度较高的高温天气,这一现象的频率和强度均超过了同期历史记录,并创造了异常的气温新高。依据国家气象站自过去60年收集的数据,我国多数地区的高温极端值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在近三十年的时间段内,这一趋势尤为明显。这种高温极端值的上升对公众的生活品质和健康造成了显著的影响。
高温季节期间,需特别关注老年群体、孕妇以及慢性疾病患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若外出不可避免,请随身携带运动饮料或淡盐水,以便及时补充体内水分。夏季饮食宜选择清淡食物,尽量避免油腻。对于慢性疾病患者或体质较弱的人群,不宜从事高温环境下的工作。一旦有人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将其安置于阴凉通风的环境中,同时快速进行体温检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对其实施现场输液治疗。
面对如此剧烈的酷热天气,我们需要思考并探讨哪些措施能够更有效地减轻这种极端气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