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村,一个看似普通的村落,实则深藏着高超的织造、编织、竹艺等古老手工艺。这些技艺一度面临失传,但在此地得以复兴,吸引了众多游客纷纷前来参观。
土布曾是众多劳动者日常衣着的来源,深受民间喜爱。在金山区吕巷镇和平村,老一辈人对土布的织造技术记忆犹新。过去农闲时节,妇女们常聚集一起织布,用勤劳的双手为家人缝制新衣。但随着纺织技术的革新,成本较低且应用广泛的机械织布逐渐取代了土布。到上世纪末,土布在村民生活中逐渐淡出。
步入和平村的手工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技艺高超的顾玲芳正在织造布匹。她左脚灵巧地踏动踏板,右手迅速地操纵梭子,在经纱间来回穿梭,紧接着换到左手。右脚再次踩动踏板,梭子又回到右手。梭子的移动促使棉线交织,经纬线紧密对接,布料逐渐成形。整个过程操作顺畅,每一次踏板与递梭,都承载着对传统土布技艺的传承与展示。
和平村在提振土布技艺方面实施了切实可行的策略。该村秉持着传承与维护的宗旨,对土布的艺术与文化遗产进行了详尽的探究。经过持续奋斗,该村成功推出了二十多种融合文化创意的产品,如电脑包、手机袋等,并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土布贴画、旗袍以及衬衫。这些产品品种丰富,吸引了众多游客与消费者的关注。这些产品既实用又富有艺术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土布的兴趣。
该工作坊设有体验区、教学区和展示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市民与游客可在此亲身体验传统纺织机的操作,并观摩详尽的流程图。技艺精湛的师傅提供个性化辅导,保障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展示区全方位展示了从棉花到成品的土布制作过程。同时,定期开设的土布纺织、贴画及制作课程,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传统技艺的平台。
和平村享有“河篮之都”的美誉,这里的四角篮、元宝篮、麻筛、篾席等竹制品,曾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必需品,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主要的经济来源。过去,竹编技艺在村中男女老少之间广泛流传,许多村民通过编织竹器来资助子女的教育和改善生活。然而,随着塑料产品的普及,竹编工艺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
为使村民对和平村竹编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工作坊精心呈现了多件竹制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均出自手艺人张连云之手,形态各异。张连云在选材上极为挑剔,对竹子的材质和韧性进行了严谨的挑选。在他的精湛技艺下,柔韧的竹篾条得以巧妙交织,平凡的竹材转瞬变为令人称奇的精美艺术品。该竹篮设计精巧,既美观又耐用,因而获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未来,和平村计划将此工作坊打造为集展示、科普、体验、学习与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技艺中心。您认为这种传承方式能否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此外,别忘了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