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小儿体质调理部,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小粉丝”:11岁的男孩小宇从幼儿园小班起就跟着妈妈来找林栋教授调理体质,一“粉”就是8年;10岁的中德混血儿刘明函伴随着科室成长,十年间没吃一粒西药就改善了早产带来的体质问题。这个创建仅十年的科室,不仅收获了孩子们的喜爱,更用“不打针、少吃药”的理念守护了10万余人次患儿的健康。
小宇的妈妈说,她的两个儿子对林栋教授团队有着不一般的情愫。这些年孩子不管出现大小症状,基本都是找他们看,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普通医患关系。就像小宇,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每一次体质调理都成了和医生叔叔阿姨的“特别约会”。
而林丽莉教授收到的那份特别礼物,更让人感受到这份情谊的温暖。患儿凌同学亲手制作的贺卡上,用工整字迹写下了期末考试的优异成绩,还改编了一首诗歌送给科室的医生们。这张卡片如今被林教授珍藏着,成了科室与患儿间情感羁绊的见证。
通过小儿推拿配合中药敷贴等综合治疗,凌同学不仅体质逐渐改善,更在治疗过程中爱上了中医。这个原本立志要当“特种兵”的少年,现在会认真翻看医生的拟诊方案,在接受治疗时还能准确说出不少穴位名称。他说要先学好中医调理好身体,再去实现保家卫国的梦想。
十年前那个反复咳嗽、夜不能寐的三岁小男孩,也是林丽莉教授心中难忘的故事。当时科室只有两间治疗室、十张推拿床,医生们用一双手和一根艾条,在两个星期里就让孩子睡上了整觉。如今这个小男孩已成了小学生,每年换季都会回来看望医生,有时还会带着得“优+”的作文来分享。
时光回到2015年,福建省中医儿科医学中心国医堂分中心成立之初,林丽莉与林栋、王芗斌等7人组成的团队,怀揣着“不打针、少吃药”的理念,开始了小儿体质调理的探索。从最初的简陋条件到如今的专业规模,科室用了整整十年时间。
这十年间,科室不仅在线下接诊了10万余人次患儿,还举办了355场公益活动惠及省内外患者。线上课程更是辐射了28万家庭,让中医调理的理念走进了更多寻常百姓家。数字背后,是无数孩子的健康蜕变,也是科室医护人员默默付出的见证。
今年10岁的刘明函是个中德混血小孩,他几乎是伴随着科室“同步”成长起来的。2014年出生的他因为早产一直生病,妈妈带着他四处求医,最后来到了这个科室。没想到十年下来,在林丽莉教授团队的调理下,孩子不仅病好了,体质也增强了,期间没吃过一粒西药。
刘明函的妈妈说,最初带孩子来只是为了看好病,没想到十年间孩子的变化这么大。更让她感动的是,现在孩子不仅身体健康,还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有时候在家里还会模仿医生的推拿手法给布娃娃“调理体质”。
“十年间,我们用一种疗法改变一代人的体质,甚至改变一个家庭的健康观念。”林丽莉教授这样说道。在她看来,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田播下了中医的种子。就像凌同学想先学中医再当特种兵,这些受中医恩惠的孩子,未来或许会成为中医文化的传承者。
科室的医生们注意到,很多接受调理的孩子回家后会主动跟家长讲中医知识,有的还会要求家长学习中医养生方法。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在让更多家庭了解中医、信任中医,形成了良性的健康传播链条。
科主任林栋教授表示:“十年只是序章。”未来科室将继续以脏腑辨证为纲、以经络调理为器,为更多孩子打开少生病、快康复、健康成长的“三重门”。目前科室正在制定更完善的诊疗标准,力求让调理服务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下一步,我们还要把科室标准变成行业标准,把线下服务延伸到线上指导,把中医体质管理的‘国医养方’送进更多社区、校园和家庭。”林教授对未来充满信心。随着中医小儿体质调理理念的普及,相信会有更多孩子从中受益,收获健康快乐的童年。
说到这里,不知道您身边有没有用中医方法调理体质的孩子?您对中医小儿体质调理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观点,也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