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自2025年3月22日至6月15日,为大众呈现“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构建了一个融合生物学、技术、哲学与艺术等多领域的多感官世界,此展览中安妮卡·易的创作让我们对人类进化、创造力和共存形式的本质有了新的思考。
而该活动系列对话的最后一场,科幻作家宝树和艺术家曹澍围绕“机器、梦境与时间旅行”开展了跨学科的对话,他们以科幻文学与数字媒介艺术为途径,探讨了AI如何介入创作、对人类时间体验的影响,以及对传统现实认知的挑战。
曹澍借助数字影像、游戏装置等艺术实践,探究人工智能作为创作主体的可能性,思考人工智能在影像生产、集体记忆构建以及历史再现里的作用,也思考时间旅行于数字媒介中的表现逻辑。宝树则以《现代性体验中的时间想象》为标题,对观众讲解了科幻文学里关于时间的三种想象,分别是时间旅行、平行时空和时间循环。他回顾了科幻文学中“时间旅行”的发展历程,19世纪早期的时间旅行作品大多依靠魔法或超自然设定,科学性不足,直到威尔斯把时间旅行从神秘叙事转变为科幻主题,满足了现代人突破线性时间的愿望。宝树总结道,科幻为我们提供了对时间的想象,并且一直保持对“时间、人性、本质”的追问。
在回忆与反思方面,曹澍的“扩散”项目让观众深刻反思新技术媒介和死亡之间的关系。在他设计的游戏地图里,用姥姥身体内部结构作为蓝本,玩家在游戏中奔跑也是在回顾自己从童年到现在的个人历史。曹澍自2011年开始记录梦境数年,这一实践产生了《公园一角》《忧郁的北温带》等作品,探索深层记忆在梦中被唤醒和视觉化的可能。他还受到传统绘画中“整体世界观”的启发,关注图像中被技术边缘化的背景细节。
梦境探索方面,梦能激发出人的多种深层记忆,在宝树的小说《时间之王》中,主角通过半梦半醒的状态探索意识、记忆与时间的交互。而曹澍把梦境记录当作创作源泉和哲学解构的入口,将其视觉化的过程视为理解身处时间流的关键。
家庭与媒介思索上,曹澍补充提到,家庭是流动的想象共同体,赛博格文化带来的非血缘联结,像网络社群、人机情感等,需要我们打破固化的家庭认知。游戏等媒介让我们从新的视角反思社会政治生活,其虚拟性颠覆了单一符号体系。游戏中的“死亡通货膨胀”(无限重生)和一些对死亡终极性的模拟,触及了死亡的社会意义这一核心命题。宝树觉得这或许就是死亡的社会意义,游戏是人类对抗死亡的本能方式,没有死亡的未来生活将会高度游戏化。大家怎么看待这种游戏与死亡社会意义之间的关系?